后赤壁赋原文
【后赤壁赋原文】《后赤壁赋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在元丰五年(1082年)所作的一篇散文,是《前赤壁赋》的续篇。全文以游江赏景为线索,借景抒情,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、世事变迁的感慨,同时也展现了其豁达超然的人生态度。
一、文章
《后赤壁赋》描写了苏轼与友人再次游览赤壁的情景。与《前赤壁赋》相比,《后赤壁赋》更注重写景与心理活动的结合,语言更加简练,意境更为深沉。文中通过描绘秋夜江上的景色,以及登高望远时的思绪,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,以及对人生短暂、功名虚幻的深刻感悟。
二、文章结构与内容对比表
部分 | 内容概要 | 表达情感/思想 |
开头 | 苏轼与友人夜游赤壁,江风清冷,月色朦胧 | 描绘秋夜江景,营造宁静而略带孤寂的氛围 |
中间 | 登上山崖,俯瞰江水,感叹人生如梦 | 表达对人生短暂、世事无常的感慨 |
转折 | 看到江中白露,想起昔日的繁华与今朝的落寞 | 引发对历史兴衰、个人命运的思考 |
结尾 | 以“寄蜉蝣于天地,渺沧海之一粟”收尾,表达对宇宙浩瀚的敬畏 | 借景抒怀,体现超脱世俗、顺应自然的思想 |
三、文章特色分析
- 写景细腻:文中对江水、月色、山石等自然景物描写细致入微,富有画面感。
- 情感真挚:通过对自然景色的赞美,流露出对人生、历史的深刻思考。
- 哲理深刻:虽以游记形式出现,但蕴含丰富的人生哲理,体现了苏轼的豁达胸怀。
四、原文节选(部分)
> “于是饮酒乐甚,扣舷而歌之。……
> 寄蜉蝣于天地,渺沧海之一粟。哀吾生之须臾,羡长江之无穷。”
这段文字集中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短暂、自然永恒的感慨,也反映了他面对逆境时的淡然与超脱。
五、总结
《后赤壁赋》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散文,更是苏轼在人生低谷时期精神世界的写照。它以简洁的语言传达了深邃的哲思,展现了中国古典文学中“诗中有画,画中有情”的艺术境界。
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